開欄的話
銘記光輝歷史,傳承紅色基因。為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和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70周年,本報記者沿著當年劉鄧大軍跨黃河、過沙河、戰汝河、渡淮河的紅色足跡,感懷他們堅定的理想信念、優良的革命傳統、頑強的戰斗作風,以激勵我們不忘初心、砥礪前行。從今日起,本報開設“慶祝建軍90周年——重走千里躍進路咱們一起奔小康”專欄,講述過去的故事,記錄當下的行動,展現河南人民在決勝全面小康、讓中原更加出彩的道路上取得的輝煌成績。
盛夏時節,久違的一場大雨,給高溫多日的鶴壁市山城區帶來了一絲涼意。7月18日,年近90歲的老人郭運香拄著拐杖,又一次來到了這所熟悉的宅院。這里是位于石林鎮的“石林會議”舊址,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會議讓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穿越70年的歷史,帶著紅色印記被載入史冊。
“1947年,村里選干部,我當上了婦救會主任。”郭運香回憶,那一年,浩浩蕩蕩的軍隊來到村里。她和一幫窮苦人幫軍隊找糧食、拾柴火、做軍鞋。有一天,她遇到兩名身穿灰色制服的軍人親切地詢問部隊有沒有遵守紀律、買糧食給沒給錢等。后來她才知道,這兩個人就是劉伯承和鄧小平,駐扎的部隊是晉冀魯豫野戰軍,即劉鄧大軍。
穿越歷史煙云,一段段往事鮮活呈現在眼前。豫北戰役期間,劉鄧大軍來到了鶴壁。戰役勝利結束后,部隊在當地一邊養精蓄銳,一邊靜待戰機。
在黨史軍史上,1947年6月10日是個值得銘記的日子。那一天,劉伯承、鄧小平在石林鎮法隆寺召開了“石林會議”,研究了強渡黃河、挺進中原、千里躍進大別山的軍事部署,吹響了解放戰爭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的號角,拉開了解放全中國的序幕。
踏著布滿青苔的臺階走進“石林會議”舊址,一幅幅作戰圖、一張張舊照片、一個個老物件,都見證著那段紅色歷史。炮火硝煙已經消散,但血與火鍛造的革命精神卻歷久彌新。
面對“實事求是、艱苦奮斗、團結協作、勇于擔當”這16個拓印在墻上的紅色大字,鶴壁市科技局駐石林鎮中石林村第一書記夏奉乾表示,扎根這片紅色土地,會自覺接受紅色洗禮、傳承紅色精神。“如何繼承革命傳統讓其在新的時代煥發新的光彩,如何完成脫貧任務讓中石林村在年底前整村脫貧,我從這里找到了答案。目前,中石林村還有28戶貧困戶沒有脫貧。下一步,建強基層組織、發展紅色旅游、帶動村民共同致富是工作的重點。”
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,猶如催人奮進的號角,引領鶴壁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闊步前行。“傳承紅色基因,發揚革命精神的激勵作用,能為發展提供強大的信念支撐和精神動力。”鶴壁市委書記范修芳說,按照轉型創新、提升求進的基調,鶴壁正在建設更高品質的生態文明、活力特色、幸福和諧之城,朝著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邁進。去年,全市有27個貧困村脫貧摘帽、1.5萬名貧困人口穩定脫貧。今年,鶴壁將進一步做細“精準”文章,夯實組織保障,力爭早日打贏脫貧攻堅戰。
|